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人物

浙江大学:让景东乌骨鸡“变身”金凤凰

发布时间:2018-10-16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柯溢能4026

凌晨五点,打车前往浙江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坐航班到大理,再转乘大巴,天黑时分,才到达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这样的奔波从2013年起,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尹兆正每年都有七八趟,几乎是隔一个月就到景东见见他的“亲戚”。

根据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该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

浙江大学在这里要破解的重大课题是,带动景东百姓精准脱贫奔小康。

“一头扎进鸡窝里,一心扑在鸡身上”

尹兆正,在去云南景东之前,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鸡司令”。到了景东的头一年,就被聘为景东乌骨鸡产业发展首席专家。

面对景东贫困现状,选择怎样的扶贫方式,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专家论证,学校确定了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教育扶贫、医疗扶贫跟进的扶贫工作总体思路。打造“普洱茶、景东鸡”特色品牌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选择,在景东,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生计之一就是养殖乌骨鸡。

景东无量山乌骨鸡,毛脚、绿耳、体大,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备受当地消费者青睐。早在201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禽畜遗传资源名录》,景东县为了做大做强乌骨鸡文章,还专门成立了乌骨鸡产业发展办公室。

守着“金凤凰”,但当地村民并没有致富。尹兆正到景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通过调研,探明穷根。

每到一地,村民们都会拉着尹兆正去自家的鸡舍、看家养的“土鸡”。由于缺乏科学养鸡技术和经验,说是鸡舍,其实就是贫困户们在门前屋后自搭的狭小而又低矮原始鸡窝,有的甚至还建在柴禾堆下或者羊圈里。因此每到一处,尹兆正不得不腑下身子、趴在地上才能观察鸡只体质和生长情况。当地有一句顺口溜,形容尹兆正的忘我工作,“一头扎进鸡窝里,一心扑在鸡身上”。

景东县副县长石凤阳表示,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尹兆正为县里带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理念,还展示了务实奉献的精神品质,“他是我们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的导师,是精准扶贫的践行者,景东人民非常感谢他。”

近年来,浙江大学设立扶贫专项经费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年安排校长基金支持景东产业扶贫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学校成立浙江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扶贫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尹兆正和同事们凭借自己的调查研究,通过“科技引领、品牌提升、模式创新”一套组合拳,助推景东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精准脱贫。

调研中令他最感心痛的就是种鸡产蛋率低、苗鸡成活率低。由于缺乏系统选育,加上育雏环节采取的是土法炕道式保温方式,手伸过去抓到的苗鸡不是病恹恹的就是湿漉漉的,鸡的体质差,成活率低。“正常浙江一些经选育后的乌骨鸡品种一只母鸡年产蛋可达100只以上,而景东乌骨鸡一只种鸡每年产蛋只有60只左右,有的甚至只能生产40来只,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景东乌骨鸡苗鸡的生产成本,当务之急便是要开展种质提纯和提高。”尹兆正,找到了推动产业化的钥匙,那就是要科学养殖,核心就是良种选育。

“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迎得浙大来。”

如何科学养殖,在尹兆正来景东之前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尹兆正心里明白,让村民摒弃原有的养殖传统,改变思维不说,还要增加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于是他先从几家龙头企业开始打造景东乌骨鸡产业。他首先指导当地建设种鸡场,结合市场需要开展种鸡不同羽色整理分群,进行性能测定和持续选育,从规划、建设、设施改造到种鸡培育倾注了尹兆正的心血。于是机械、立体的笼养模式产生了,不同羽色和性能的高产种群建立了,优质、抗逆、生活力强的苗鸡供上了。目前已经有六家大型种鸡场,每年生产优质苗鸡150多万只。

同时,尹兆正还针对企业和养殖大户进行了无量山乌骨鸡从种鸡选育、人工授精、机器孵化、育雏脱温、商品鸡养殖及销售等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有效提升全县养殖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提高了种鸡繁殖性能和鸡只饲养成活率。

文井镇清凉丙寅山毛脚乌骨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鸡场于2014年建成,目前存栏种鸡已达4000套。这个种鸡场场长梁快就是被尹兆正从产业链下游劝来建设的。在这之前,梁快是远近闻名的活鸡贩运高手,每年经销的景东乌骨鸡多达20余万只。然而梁快从各方收来的景东乌骨鸡体型长相常常是五花八门。

于是,尹兆正鼓励他自己办一个种鸡场。这个看似“乾坤大挪移”的规划,其实有他独特的设计和思考。“我就想通过梁快熟悉养殖户和市场的优势,让他从种苗生产这一核心源头优化乌骨鸡品牌和质量。”尹兆正说,“浙大科技专家到景东帮扶产业,要善于从源头做起,点面结合、重点推进,通过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注入及成果转化应用,抓好种鸡选育和鸡苗培育,提高优质种苗的覆盖度和产品质量,才能促使产业兴旺。”

五年多来,安定镇沙拉村景东普红园乌骨鸡养殖合作社、锦屏镇农兴乌骨鸡种鸡场等景东乌骨鸡现代规模种鸡场相继建立,生产的优质鸡苗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与此同时,尹兆正和团队探索建立了乌骨鸡“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7年景东乌骨鸡出栏431万只,比浙大定点扶贫前的2012年末提高200%以上,实现产值3.4亿元,帮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177户,带动脱贫人口65401 人,乌骨鸡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几年的发展,村民们把尹兆正看作浙大派来的“致富天使”、“科技财神爷”。走哪儿都有村民拿出陈年佳酿要款待他。不同于刚来时,当地村民因为贫困而拿不出东西招待,这些年养鸡赚钱了,拿出的全是自家最好的东西。“尹兆正走进谁家,就马上有一种过大年的感觉。”

走在景东乡间,总有人感叹,“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迎得浙大来。”

在景东的扶贫实践中,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帮扶体系,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浙江大学通过制定五年扶贫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分工到部门和相关学院,责任到人,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总结。同时相继出台、完善《挂职干部考核办法》、《浙江大学科技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建立考评机制等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留下“走不掉”的首席专家

从教28年的尹兆正,指导过博士生、培养过一批研究生,但是却没有收过一个徒弟。要说真正第一个徒弟,还是2014年在景东收的。

收了徒弟,自己不在景东的时候,农户的具体技术问题可以由这些徒弟们教起来、帮到位,带动一批人。尹兆正这么想也就跨出了收徒弟的第一步。“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攀上浙江大学这门‘高亲’。” 尹兆正的徒弟、普红园乌骨鸡合作社负责人阿红军说,“遇到技术难题我们都会请教尹老师,之前哪敢想象自己与浙大专家有交集。”

与此同时,尹兆正每年至少两次举办养鸡标准化培训,还要办现场操作培训。培训班设在哪儿?尹兆正直接开到养鸡场、开到农贸市场里。

如何判断鸡性成熟,怎样鉴定高产鸡,如何做个体选种?听着非常深奥的技术难题,尹兆正伸出手指,边比划边教大家测量乌骨鸡腹部的耻骨间距。“这项选种技术其实很简单,但非常实用,当地农民却不了解。”尹兆正教的都是简单易学,但又非常重要的技术内容。

他还与景东县农科局方面一道,写了一本《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养殖综合技术规范》,当地村民可以照着攻略规范饲养乌骨鸡。“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大学总要有一些特殊的担当,科技人员总要做一些别人不愿干的事,扶贫工作尤其如此。”尹兆正说。

扶贫这个培育乡土人才的场所,尹兆正也用在自己的研究生指导上,他们中有的就是以景东乌骨鸡为研究对象,筛选鉴定生长、繁殖等关键基因用于辅助育种工作。尹兆正说要给学生们创造亲近土地、直面产业的机会,“对农村有了解,对产业有接触,才能找到好的课题,取得好的成果。”

在浙江大学,正有一批批像尹兆正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涌向精准脱贫的产业一线,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结合景东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帮助景东食用菌、茶叶等原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生动诠释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力量。

打开他们的工作链,不难发现其所在学科、学院也融入了这一系统工程,形成“一人下乡,全员支持,全校关心”格局。浙江大学根据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特点,改革职称评定,实行“推广研究员”制度,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到考核和评聘中,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