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中国农场

编辑 :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 :2013-05-30浏览次数 :4628

     “在‘校校企’(浙大—卢大—华友农场)这样一个国际间的三边合作关系中,国家责任、大学责任、企业责任,可以得到很好结合。什么是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究竟怎样的模式是可操作、可重复的?在我们的试验中,可以做一些尝试” 
    
     ■通讯员 单泠
    
     “浙大(浙江大学)—卢大(卢本巴西大学)—华友农场”是非洲刚果(金)土地上第一个由大学与企业牵手合作建设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浙大——华友——非洲农业发展中心”是刚果(金)第一家牵手本地大学建设的合作平台,在中心的三边合作关系中,卢本巴西大学是其中一条不可没有的“金边”。
    
     飞跃 农业研究走出国门,以“农”带动国际友谊
    
    卢本巴西大学是一所48年前由比利时殖民时期办起来的官方大学。刚果独立后,卢本巴西大学也交由刚果政府管理。该校有一个很大的农场,但多年来一直荒废着,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技术,荒地上,一年年在生长的是一座座的蚂蚁包,最高的,有几十米,远看就像一座小山包;还有附近的村民占地建起的小土屋;甚至有一大块地变成了城市垃圾场,连政府都不知道是哪些人在往这里运垃圾。
    
     米歇尔是卢本巴西大学农学院院长,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驻刚果(金)特派员。他说:“我们的粮食有70%是从南非、赞比亚进口的,虽然政府明确说应当保证‘90%的人口的粮食供应’,但事实上,刚果(金)有50%的人吃不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刚果(金)的经济以矿业为主,虽然政府鼓励矿业企业涉足农业生产,但大部分外资企业只生产、不培训。本地的大学,与欧美的交流也仅只是在基础学术的层面。”他说,作为联合国的雇员,他承担的服务工作是在灾荒中,为饥饿的难民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果没有“浙大—卢大—华友”三方合作建立的这个农场,发展刚果(金)现代农业,培养自己的农业人才,从教育和技术两方面都做不到。
    
    2009年年底,华友公司和浙大有了第一次关于在非洲建立“浙大——华友非洲农业发展中心”的动议。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周伟军、农生环学部主任张国平、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教授张明方和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生观是最初的动议人。在两年中,他们数次远赴刚果(金),还包括浙大生态规划研究所的教授,确定农场的规划和选配品种。
    
    张生观是恢复高考后浙江农业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的30年中,除了在嘉兴农科院的两年,他基本离开了农业这一行。但是,他并没有放下“农”字,说起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他的分析不亚于业中人士。这回重新归队,他说:“我一直有一个梦,做现代农业。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认为,现代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脱离不了社会体系,没有好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不行。从大环境上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社会进步到了一定程度,领导人的理念到了一定程度;小环境,是在“校校企”这样一个国际间的三边合作关系中,国家责任、大学责任、企业责任,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什么是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究竟怎么样的模式是可操作、可重复的?在我们的试验中,可以做一些尝试。
    
    2011年1月间,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与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雪华在浙江省桐乡市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商定,由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在刚果(金)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卢本巴亚大学,用3至5年时间,建立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为区域性的粮食、蔬菜自给建设提供示范和保障。在签约仪式上,刚果(金)加丹加省省长穆伊斯说,加丹加省是一个矿业大省,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农业发展来解决粮食进口问题。因此,我们感谢“华友”在农业领域的努力,感谢浙江大学给予的大力支持。
    
    服务 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者”
    
    浙大——华友非洲农业发展中心是双方共建的合作平台。在第一期建设中,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出资200万元人民币,在浙大设立“华友非洲农业发展合作基金”。随后,华友还将出资500万元,设立面向浙江大学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基金,支持浙大学生的非洲研究项目。
    
    对于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处长张明方还有另一番思考。他希望企业的介入,不仅可以解决现代化农场起步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和规模化生产必须的人力资源的集聚,更重要的,是为大学提供更宽广的人才培养平台。他说,大学的社会服务更多地体现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导者”。目前,浙江大学正在酝酿启动一个长期的大学生实践计划。该项目计划在每年的寒假,选拔10位不同学科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刚果(金)。张明方说,浙江大学现在每年有超千名本科生参加国际交流,绝大多数是去欧洲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地区。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尤其是研究国际政治、人类学和农学的本科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有更广阔的视野,了解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只有这样,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才可能是一致的。
    
    但蓝图的实现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浙江大学在第一期的合作中,农学和园艺学科是主要支撑学科,目前已经建立了“玉米、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技术”、“热带旱季的蔬菜栽培技术”、“太阳能驱动的灌溉设施”等项目,什么样的事干得成,什么样的事干不成,以及怎样的品种适合当地特殊农业生产条件,都需要做适应性研究。
    
    实践 在这之前,没有人做过相似的工作
    
    浙大农学院的研究生刘菊和李波是最早加入这一项目的浙大研究生。2011年的6月,项目正式启动之后,李波和团队另4个成员出发去了刚果,刘菊留在国内,独立承担了“农场设施”的规划、设计、招标、采购,等等。她说,那时候,觉得好难啊,所有一切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都是从头学起。但那时候,她不知道,李波他们更难——没有电、没有水,住在比利时人留下的小屋子里,周边一片荒芜。
    
    相比之下,卢大学生要幸福多了。蒙巴是卢本巴西大学农学系第一批到浙江大学来实习的3位学生之一。从2012年10月开始,他在周伟军老师的实验室里实习了3个月,学习各种设备的用处和操作方法。他非常希望有机会再去浙大。他说:“我把这3个月看成是自己继续深造的前期培训。而且我是实验室助理,去浙江大学的实习使我对实验室的建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我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每天早上8点,我到实验室的时候,大楼下面已经停了很多老师的车子和同学们的自行车。中国人工作非常勤奋,他们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也许就是中国会这么快发展的原因。
    
    一年半之后,这里已经大不一样了。4、5月间,初冬的卢本巴西已经进入旱季,是一个清晨洒满阳光,午间蓝天白云,晚上繁星闪烁的地方。花草阔叶依然郁郁葱葱,乔木枝头繁花盛开,熟透的玉米正等待收割,一人多高的杆叶挺立着,已是失水后的深褐色,虽然看上去饱经风霜的样子,与周遭的色调相比显得十分突兀,却是让人最心动的色彩。50公顷玉米,10公顷水稻,5公顷蔬菜……现在农场已经开始接纳一批批卢大学生来实习,但对当地民众,围栅里中国人在干什么,他们有几分好奇,也有几分担心——是不是政府把这块地卖给外国人了?米歇尔是称职的“民间大使”,他经常会到农场来,也经常会到附近的村子里转转,他告诉村民们“等建好了,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的”。他说:“我们到时候一定会打开大门让村民们来参观,他们一定会十分惊喜的。农场让社会和经济这两大角色完美融合,紧密相连,在这之前,从来还没有人做过相似的工作。”
    
    背景
    
    
卢本巴西是非洲刚果(金)加丹加省的省会城。刚果(金)有20.5亿亩可耕作田地,但超市里25公斤装的玉米粉大部分是从赞比亚进口的,前年是10美元一包,去年是15美元,今年,25美元,一度在35-50美元之间徘徊。涨价的原因是赞比亚旱情严重,粮食减产,控制出口。刚果(金)有6600万人口,50%以上的人处在饥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