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
媒体报道

[浙江日报]浙大: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编辑 :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 :2013-05-31浏览次数 :4455

     以紫金港为起点,往东南方向200多公里的舟山海滨,一片占地2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区正在加紧打造。两年后,这里将迎来第一批有志海洋事业的求是学子。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必须为浙江加快孕育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这样说。去年10月,浙江大学与舟山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以海洋教学与科研为鲜明特色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我们在物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洋旅游,包括海洋资源的勘探利用这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舟山市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从人才培养切入,将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地方的需求完美对接。浙大和舟山的“手牵手”,意味着高校科研优势和地方实践优势就此形成一股合力,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
    
    
如果你翻开一张浙江地图,像海洋学院这样与“浙江大学”相关的坐标将铺满全省大部分版图。目前,浙大主动服务区域战略需求和特色块状经济发展,已经与省内11个地市及20余个经济强县(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浙大大力引入央企国企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已就建设青山湖科技城能源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建设,浙大已推荐高端人才24人,其中6位人才的创业项目已通过海创园的评审,目前双方凝练新增政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5项。
    
    
还不止这些,浙大与企业结合的路子也在逐渐拓宽。浙大与西子集团、青春宝集团、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近80个。在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嵌入式CP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经实现了芯片年产销数千万颗,创造了该领域国内最佳业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汽车电子嵌入式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近三年新增产值超7亿元。
    
    
过去5年,浙大承担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多达103项,与省内企业新签并实施科技合同超过1.1万个,合同金额超过27亿元。学校牵头或参与建设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6个,参与建设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在全省,浙大还建立了28个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和11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支机构,通过派驻专人跑企业、跑农户、跑教授、跑政府,成功构建“2小时对接应答,4小时辐射响应”的服务模式。近年来,每年学校专利合作授权或转让超过200件。在科技部考评中,2009年至今浙大技术转移中心持续位居全国示范机构首位。
    
    
“我是一个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还能重回课堂。在‘农民学院’学习的知识,对我很有帮助。”陈国琴已经是湖州“农民学院”的准毕业生。3年前,浙大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我省首家农民学院,就地培养农村建设领军人才。
    
    
源源不断地向地方输送人才,也成为高校与地方对接的粘合剂。过去5年,浙大毕业本科生(不含继续深造学生)留在浙江工作的比例达到65.2%,研究生留在浙江工作比例达到55.1%。与此同时,继续教育也在大力发展,过去5年浙大面向省内培训党政干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等10.6万余人次。这些都成为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
    
    (2013-05-29)